關於中山
 

中山休閒農業區位於冬山河上游,為冬山河發源地之一,面積約 806 公頃以種植茶樹及文旦為主,多數為保護林地是宜蘭縣內最好的生態旅遊場所。村民利用乾枯的河床放牛吃草,強調人文、環保的精神,其生態農法的應用更榮擭九十二年全國休閒農漁園區創意大賽的冠軍。

區內栽種約兩百公頃之素馨茶,為縣內主要的茶葉生產區,區的整體意象以一心兩葉為造型 。 近看似翹著尾巴的小鳥,獨一無二的自然生態。近年更結合生產、生活、生態資源,體驗為主的休閒活動,歡迎遊客的到來,體驗在地農村生活。

歷史的軌跡

中山位於冬山河上游,五大溪流中的新、舊寮溪貫穿其中。每到雨季,總是滿山谷的洪水沖垮攔沙壩。記得三十五年前,一次山洪爆發,新寮一婦女被壓死,看好日子要殯卻又碰到山洪爆發,無法出殯,連續三次,最後決定趁水少時,先將棺木抬出新寮溪,再擇日出殯。

另有一位剛出世的孩子手骨折,需每天到醫院看診,得靠著父親及叔伯將他用背巾綁在胸前,以接力的方式將孩子送到醫院。

每到洪水來時,在高處的學校即成為避難處,念國中時,住中山、大進、柯林的同學,一到雨季就可先放學。

民國六十年代,政府興建堤防,整治冬山河,終於結束雨季的夢魘。看到今日的中山,很難想像,當年洪水氾濫時,居民提心吊膽的情況。中山曾經二月份下雨達29天,民國56年,創下台灣地區雨量最高紀錄三天一千六百公厘 ( 新寮測量站 ) 。

產業的變遷 

日本殖民時期,農作以樹薯、甘蔗及煉樟為大宗,在石頭城中山橋有一個白色站牌(稱白牌)作為樹薯及甘蔗的集散地,載運甘蔗至二結糖廠(現中興紙廠處)。

民國二十至三十年間,中山村民以種蕃薯維生,民國四、五十年間種植水稻佔大部分,灌溉水由新寮瀑布引下。本地土地大部分為砂石地,整地完畢需立刻播種,否則當石頭沉澱即無法播種。種甘藷,再到高經濟的茶葉生產,猶如一部歷史故事。幾位由坪林移民來的制茶師父,將茶葉引進中山,因利潤還可以,另一方面水稻收成則不理想,居民漸轉型從事茶樹栽培,茶區就此延展開來。

起初茶葉都交由茶販行銷,由於有一些茶販用醃製的手法將茶葉成品凍結起來,也有被跳票,因此也迫使茶農走起自產自銷的路。

近年因休閒農業的抬頭,為提高品質只做春、冬兩季茶,其他時間便舉辦制茶體驗、泡茶、品茶等活動,整合社區資源,培養解說員,推出各式套裝旅遊,亦配合學校從事戶外教學,打造知性、優質的休閒農業區。

舊地名由來-隘勇寮

救人哦!阿牛仔在內山那裡青番山出草殺了。」於是居民組織起來,挑選勇士壯丁在內那裡設置哨站看管防範原住民出草殺人,由於需要勇士壯丁來輪值,所以將哨站取名為「隘勇寮」。

後來原住民無法從這裡出沒,而翻山越嶺從另一面溪谷出來。於是居民們再增一個哨站來防護,為了哨站有所區別,將新設的哨站稱為‘新寮’原先設的哨站稱為‘舊寮’,這也是地名的由來。

也有人說,所謂的‘寮’實際上是村民上山采樟製作時樟腦寮,當時上山路采樟必須冒著被原住民‘出草’的危險,所以宜蘭俗諺說:‘采一斤樟腦,流一斤血’。可見山上工作的辛苦與危險了。

中山地區日據時代前,因常有出草事件而很少有人居住,原住民由寒溪翻過山頭到舊寮出草,墾荒者常被襲擊。後來墾荒者越來越多,才組成隘勇隊,建立防守隘勇寮(崗哨),於敵人進犯時,以木櫃(將木頭中心挖空)敲擊,通知大家撤退。木櫃敲擊次數多寡代表敵人數量,如敵人數量少時,亦會進行反擊行動。後來日本佔領後,為有效赫阻出草,祭出重典殺雞儆猴,出草就慢慢消失。